指导单位: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
主办单位:中关村技术经理人协会
本次活动通过腾讯会议进行在线直播。腾讯会议ID:472297099
(一) 介绍出席领导及嘉宾
(二)嘉宾致辞
(三)路演项目清单:8个项目(每个项目6分钟路演)
1、移动智能动作监测康复指导仪
2、基于膝关节的运动学与力学个性化UKA机器人
3、一种具备雾气清洁功能的护目镜
4、一种内镜清洗池
5、湿化附属组合包
6、环形手术缝线的开发
7、一种利用自体诱导神经干细胞来源的多巴胺能前体神经元治疗帕金森病技术的应用
8、一种神经外科头戴式混合现实导航技术的应用
(四)交流讨论
1.项目名称:移动智能动作监测康复指导仪
项目负责人:张昊华 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副主任医师项目介绍:该项目是以医生及自动化工程师组建的团队,为实时解决关节置换术后康复的“即时性、连续性、科学性”等相关问题,创新性提出以“智慧硬件+互联网+大数据+专业骨科医生平台+医疗服务”为核心的整套解决方案。移动智能动作监测康复指导仪能捕捉到的康复者的关节活动范围,并通过蓝牙传输给手机终端,能够自动计算出康复者的膝关节KSS评分等康复数据,专业人员可实时监控进行康复指导。已经获得发明、实用新型、外观;专利各一项。对接需求:厂商及二代产品(加电刺激功能,还有步态测试算法)迭代技术研发。
2.项目名称:基于膝关节的运动学与力学个性化UKA机器人
项目负责人:杨德金 北京积水潭医院矫形骨科副主任医师项目介绍:本项目考虑病人个体化的内外侧间室的载荷和股胫关节的运动学轨迹,在获得良好的假体安放位置、下肢力线的同时,使得UKA术后的股胫关节力学分布和运动轨迹也尽可能恢复到生理状态。利用术前三维影像帮助医生进行更加细致的术前规划,在术中基于实时采集到的病人个性化的膝关节力学分布和运动学特征数据,并考虑内外侧间室的载荷调整和最优运动轨迹拟合,帮助医生优化和完善个性化规划,获得良好的假体安放位置、对线、下肢力线的同时,保证UKA术后的股胫关节力学分布和运动轨迹也尽可能恢复到生理状态,将大大提高UKA术后的临床疗效,使病人在UKA术后真正重新获得类似于自己自然关节的膝关节功能。
3.项目名称:一种具备雾气清洁功能的护目镜
项目介绍:护目镜是防疫工作者做好自身防护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由于工作要求,不能摘下擦拭或清洗,因此在长时间佩戴情况下,镜片上会产生大量的雾气,影响工作开展和注意力集中。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将护目镜的功能重新设计发明,思路如下:由固定部、镜架本体、镜片和除雾机构,除雾机构包括密封盖和擦拭装置组成。擦拭装置安装于镜架本体,与镜片接触,密封盖及过滤片设置于擦拭装置底部。在佩戴时产生雾气的情况下,通过拨动密封盖使擦拭装置摆动去除镜片上的雾气并凝成水珠,流至密封盖内,被过滤片吸收,避免“再蒸发”的问题。且过滤片具备透气功能,减缓佩戴时的闷热不适感;特别设置的机构可用于过滤片的更换,增加了卫生保护的功能。
4.项目名称:一种内镜清洗池
项目负责人:韦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分中心项目介绍:随着社会大众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老百姓对胃肠镜检查需求也越来越大。胃肠镜检查离不开内镜清洗消毒,而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直接将影响患者安全。我国“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中指出内镜无论清洗、消毒都需完全浸没于洗消池中;内镜清洗所用的清洗液必须一用一换。按此标准核算只消毒液、清洗液的成本每一条内镜约需50元,按我院工作量计算每天约支出洗消成本9000元,科室支出成本昂贵。现设计一种内镜清洗池放到原清洗池内,占据一定的空间,包括池体,池体上设有防溢口和排出口。池体底面设有凸台,凸台与池体侧壁之间形成间隔空间用于容置内镜,保证内镜按规范清洗的同时可减少消毒液、清洗液的用量,降低成本。设计材质防水防腐蚀,不损伤内镜,无需改变原来的清洗池,方便使用,适合多种型号品牌的内镜,可降低成本20%。
5.项目名称:湿化附属组合包
项目介绍:本项目针对人工气道(经口、经鼻、气切)患者的气道湿化的需求而研发的,在没有专属气道湿化组件而拼接基础上进行专属、独特、方便、实用的设计,可以避开传统湿化不足及二氧化碳潴留时带来的局限性,以及临时组建各个管路,流程繁琐,及各个管路不匹配。本项目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伸缩性T管,具有输液器、隔水板的简易喷雾器,单管附带集水罐的呼吸机管路,L型的进气口。L型的进气口与简易喷雾器进出口管径一致。本实用新型产品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所述简易喷雾器进气口和L型进气口采用统一管径,医护人员可以直接在两种模式下切换氧气管,提高医疗护理效率。所述可伸缩T管结构,实现了在发生二氧化碳潴留时,及时缩短,当二氧化碳潴留得到缓解后,及时延长所述延T管长管,避免造成气道过于干燥。本实用新型所述雾化药杯上设置了输液管,用于患者加强湿化效果,同时在雾化药杯内设置环形止水板,用于防止冷凝水滴入杯体中,污染药液。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大大提高了医疗护理效率。目前,本项目实用新型申请已被受理,等待授权中。
6.项目名称:环形手术缝线的开发
项目负责人:王嵘,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
李伏林,北京天坛医院眼科医师
项目介绍:针对现有缝线为实心圆柱状,质地坚硬,线结易松解,导致缝合失败,可能发生术后出血威胁患者生命的风险,术者常增加打结数量、保留更长线尾等,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A增加手术时间;B容易导致缝合处拉豁等组织损伤;C增加异物存留,造成更多的异物反应。本项目发明人李伏林、王嵘、张建强等,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发明了环形手术缝线,且已于2018年12月取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经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研发中心多位专家探讨,可望制成包括空心O形或C形的环形手术缝线。环形缝线可望比现有缝线更加柔软并更具弹性,有效地克服线结松脱弊病,实现减少组织损伤、减少异物残留和提高手术效率的目标。
7.项目名称:一种利用自体诱导神经干细胞来源的多巴胺能前体神经元治疗帕金森病技术的应用
项目负责人:陈志国,研究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细胞治疗中心主任
项目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项目介绍:本项目利用患者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为种子细胞,利用仙台病毒携带非整合载体对PBMC进行体外重编程,获得诱导神经干细胞(iNSC)。将获得的iNSC进行包括NSC特异性分子表达,外源基因灭活检测,全基因组突变鉴定,体外增殖,分化能力鉴定,体内致瘤性检测等一系列检测,确认iNSC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将鉴定后的iNSC在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多巴胺能前体细胞(DA前体细胞),并将其移至到帕金森病(PD)患者病变部分,通过补充黑质区域DA细胞的数量,提高多巴胺水平,重建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回路的方式,改善PD的运动症状及相关精神性症状,实现对PD的根本性治疗。本项目已经完成了包括细胞水平和动物水平的临床前研究,并取得了众多突破性进展,并发表在业内顶级期刊上。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团队正在与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临床团队进行合作,筹备I期临床试验,验证本项目技术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
8.项目名称:一种神经外科头戴式混合现实导航技术的应用
项目介绍:微创和精准医学时代下的现代神经外科手术要求对病灶进行精确定位。神经导航是目前临床上定位的“金标准”,但现阶段导航图像的引导方式在空间上与手术行为分离,导航和术野之间的观察缺乏同步性,导致手术区域的空间定向能力和导航设备的引导能力严重下降,是目前神经导航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混合现实全息投影技术可以有效地将导航信息整合入手术流程,使图像和术野间有更好的协调性,使复杂的手术直观化、直觉化。我们的前期研究已初步证实该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神经导航工具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并完成了许多关键技术的突破,成果发表在国内外业内顶级期刊上。目前本研发团队正在积极开展多学科合作,为开发完备的混合现实神经外科手术导航系统奠定基础,该技术将有望改变传统的疾病诊疗模式,为神经导航领域带来新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