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科医谷
|EN
北京首科医谷

中关村“火花”活动|首都医科大学走进中关村大兴生物医药基地科技成果推介会活动通知

2022-01-05


1641446989401783.jpg

     为进一步推动首都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相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充分发挥中关村各分园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项目的承接作用,促进各分园高精尖产业培育和发展,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火花活动走入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共同举办一场专场项目推介会,搭建成果项目与园区企业、投资机构、技术转移机构的对接交流平台,为待转化项目提供空间、资金、政策等方面支持,实现技术供需有效对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落地项目,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一、活动时间

2020年8月19日(星期三) 9:30-12:00,14:00-17:00


二、活动组织

指导单位: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

               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首都医科大学

               中关村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中关村技术经理人协会

承办单位:首都医科大学科技园

               首科医谷

支持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

              《中国医疗设备》杂志社

               北京华创阳光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三、活动参与方式

扫码报名,报名成功后主办方会在微信群中提供直播链接参与观看本次活动。

 

640 (7).jpg


四、活动议程

上午场  9:30-11:30

(一)北京市大兴区领导致辞

(二)中关村管委会领导致辞

(三)首都医科大学领导致辞

(四)中关村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建设发展情况介绍

(五)签约仪式

(六)4个科技成果项目路演

1、小分子靶向药物伯瑞替尼在治疗脑胶质瘤中的应用

2、高精度微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产业化及示范研究

3、膜联三肽作为阿尔茨海默病神经保护药的开发

4、一种自由曲面眼镜镜片、贴膜及实现方法

下午场  14:00-16:30

(七)9个科技成果项目路演

5、智能心律预警终端

6、颅内压平衡装置治疗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研究

7、基于CRISPR新技术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HBV cccDNA)试剂盒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8、智能全体位医疗护理平台的开发

9、一种改良式口腔吸痰管

10、一种具有雾化吸入功能的储氧式给氧装置

11、用于骨科患者的多用转运翻身单

12、腰椎术后多功能病号裤

13、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原体采样的口罩


五、项目简介

1、小分子靶向药物伯瑞替尼在治疗脑胶质瘤中的应用

团队介绍:江涛,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主任医师,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学系副主任,构建了以靶向PTPRZ1-MET为代表的脑胶质瘤精准诊疗新方法,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CELL,入选2018“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多年来团队已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二等奖等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

项目介绍: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报道PTPRZ1-MET融合,并确认其在脑胶质瘤恶性进展中的关键作用。伯瑞替尼是我国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新型单靶点小分子MET抑制剂,且具有能够高效通过血脑屏障的特点。本团队通过大量详实的药代动力学、毒理学、临床前细胞和实验动物药效实验及一期临床试验证实伯瑞替尼在治疗PTPRZ1-MET阳性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团队拥有伯瑞替尼在脑胶质瘤适应症中应用的自主知识产权,预期该药物将在提高国内胶质瘤患者生命质量及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2、高精度微创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产业化

团队介绍:李佑祥,首都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首席专家,北京市神经介入工程中心主任。

项目简介:高精度微创手术机器人能够准确、快速的将导管送入直径大于3mm、成角小于90°的脑血管中;最大程度的保留医生原有操作习惯,同时引入关键的力觉同步感知技术,使得手术过程更加安全,该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使用机器人实现手术遥控操作,能够有效降低了医生所受辐射伤害,进而释放了大量优质医疗资源,使更多患者,尤其是医疗资源匮乏地区患者接受高水平的介入治疗。我们手术机器人具有适用范围广、精度高、能够模仿医生手部动作功能等特点,以及能够兼容更多种类的临床器材,使其适用于更多类型的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有效降低患者费用负担的优势。

3、阿尔茨海默病神经保护药膜联三肽

团队简介:本项目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老年疾病国家临床研究中心于顺教授团队及美国杜克大学麻醉学系张志泉教授团队联合提出。于顺团队多年从事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诊断标志物研究,已开发创新性诊断的基于血液致病蛋白的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诊断专利技术和产品。张志泉教授团队首次发现,膜联蛋白A1分子中的小肽——膜联三肽具有强大的活化线粒体功能以及抑制免疫炎症作用,并申请了相关的专利。

项目简介:阿尔茨海默病(AD)是常见的严重危害老年人神经健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临床上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近20余年,以减少或清除致病蛋白Aβ和tau靶标的药物的研发绝大多数(99.6%)被证明是失败的,AD药物的研发被称为蒙着眼睛开枪的药物研发。我们认为,AD的治疗必须以导致Aβ和tau沉积的上游变化为靶标,即线粒体功能缺陷和免疫炎症。此外,AD的治疗必须建立在能够客观准确地评价神经病理变化的基础上。膜联三肽(ANXA1)具有强大的活化线粒体去乙酰化酶Sirt3和抑制免疫炎症的作用,有望成为全新的治疗AD的神经保护药。本项目拟利用已开发的针对AD外周血标志物作,结合量表和功能影像为神经保护治疗的评价指标,对膜联三肽作为AD神经保护药进行开发。

4、一种自由曲面眼镜镜片、贴膜及实现方法

团队简介:项目负责人宋红欣教授是北京市海聚高层次人才,在美国最先进的自适应光学实验室工作多年,拥有丰富的自适应光学的研究背景,发表了多篇自适应光学的高分值的SCI论文,是在国内外为数不多的掌握自适应光学技术的临床眼科医生。

项目合作方负责人贺志强教授,博士生导师,信息理论与技术教研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未来移动通信及网络、智能医疗。发表文章30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SCI检索文章30余篇,申请专利40余项。

项目简介:眼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光学系统,泪膜,角膜,晶体等结构组成了眼睛屈光系统的主要部分。每个眼睛都不是完美的,存在不同程度的像差,像差包括低阶像差及高阶像差。目前的屈光矫正只是矫正了我们熟知的近视,远视及散光等低阶像差,但是对于复杂的像差,例如角膜移植术后,眼睛外伤后,白内障术后等原因引起的不规则散光及其他高阶像差,尚无有效手段进行检测并矫正,造成门诊大量患者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本项目计划应用Shack-Hartmann Sensor及变形镜等自适应光学技术进行眼睛高阶像差检测及矫正,并将测试出的眼睛高阶像差及矫正参数应用3D打印技术个性化打印到眼镜片中来矫正各种不规则屈光问题引起的视觉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矫正视力。

5、智能心律预警终端

团队简介:项目发起人杨新春是知名心血管疾病专家,团队擅长各种心律失常的诊断、药物和消融、起搏治疗。陈益强是中科院计算所泛在计算中心主任,健康感知领域知名研究员,团队专注于通过高精度传感器感知医学体征和症状。

团队核心成员共6人,拥有专业的医学能力和智能技术研发能力。包含博士3人,硕士1人,学士2人,有海外留学经验的3人。在心血管疾病上拥有30年的临床经验;在健康医疗智慧终端和平台技术上拥有11年的研发经验。

项目简介:目前已研发成功BCG智能传感终端。主要通过心冲击图对心脏节律和血流动力学进行监测,对多类心血管病进行监测预警。例如:冠心病、房颤、慢性心功能不全的心率管理;隐匿性心律失常的检出;心脏猝死的风险评估和预警;重症患者心功能的监测;健康人群的健康状态分析。

本项目核心技术是基于BCG智能传感设备,研发独有创新的微体征发现和提取算法。这些技术包含但不限于:在压电震动波形中提取心冲击图,发现特定的窦性心律不齐微症状的创新算法;对薄膜材料采集的BCG信号的优化去噪处理算法等近十种创新算法。

目前国内已经有数十家公司进入心血管领域,均属于接触式心电监测。但通过心冲击图在心血管疾病的感知和预警方面,国内尚无其他机构开展研究。

6、用于治疗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症的颅内压平衡装置

团队简介:神经外科主任李锦平医师,曾多次参加国家重大支撑项目及北京市科委课题。目前担任中国卒中学会脑血管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脑血管病组委员;北京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理事;北京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首都医科大学脑血管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副主任。

科室目前拥有各级医师13名,能够承担脑血管疾病、颅脑创伤、脑脊髓肿瘤等各种疾病的治疗。拥有复合手术室、蔡司Pentero 900显微镜、Medtronic及Stryker开颅设备,能够保证各种手术及课题实施。

项目简介:颅内压平衡装置主要用于治疗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症。主要创新点为根据患者颅脑CT进行3D打印制作个体化颅内压平衡装置,通过体外装置早期恢复封闭颅腔,进而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患者神经功能障碍及心理功能障碍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轻经济负担。

脑卒中及颅脑外伤在中国的发病率较高,危重患者大部分会接受去骨瓣减压术用于挽救生命。仅就北京朝阳医院一家医院3年内接受去骨瓣减压术患者达一百多例,患者基数大。颅内压平衡装置在国内、外尚无类似产品发布。此产品根据患者骨窗3-D打印制作而成,贴合度高,佩戴方便、舒适,从而使患者比较耐受,依从性好。以上优点使颅内压平衡器转化产品后拥有良好使用人群和市场占有率。

7、基于CRISPR新技术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HBV cccDNA)试剂盒

团队简介:项目负责人任锋,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北京市优秀人才,北京市十百千卫生人才“百”层次人才,北京卫生系统技术人才学科骨干。本研发团队立足于CRISPR新技术建立传染病相关病原检测试剂盒的研发,构建了CRISPR+传染病相关病原检测平台。目前在HBV cccDNA精准检测、HBV核酸快速检测以及CRKP快速检测方面开发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产品。

项目简介:乙型肝炎病毒共价闭合环状DNA(HBV cccDNA)是乙型肝炎病毒的原始复制模板,并作为HBV mRNA和前基因组RNA的合成模板,是HBV持续感染并造成不良结局的关键因素,它是HBV慢性感染以及抗病毒药物停用后病情反复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病毒复制的一个重要指标,即细胞内是否存在cccDNA可作为判断有无HBV DNA复制的指标。所以检测HBV cccDNA可以帮助评价:(1)药物抗HBV疗效,为停药提供客观指标;(2)HBV感染状态及传染性;(3)HBV是否能感染肝外组织;(4)在肝移植中评价移植肝是否被再感染;(5)是判断疾病预后及复发的关键参考指标之一。

目前在售的市场同类产品中只有国内有两家相关检测试剂盒,采用的是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且只用于科研范围,尚未推广到临床检测。

目前在售的两家检测试剂盒(天恩泽和海力特)中,均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下限为103copy/ul,灵敏度较低。本检测方法检测下限可至1 copy/ul,灵敏度高,不需要特殊仪器,实验室常规PCR仪及荧光定量PCR仪即可满足检测需要。

8、智能全体位医疗护理平台

团队简介:李伏林,医师,北京天坛医院科技处;李靖,主任护师,北京天坛医院护理部;郭军平,主管护师,天坛医院神经内科;赵东红,副主任护师,天坛医院神经外科。

北京天坛医院是一所以神经科学为中心的大型综合医院。由于脑卒中、外伤、手术、昏迷等,许多伤患者需进行人工翻身以避免发生坠积性肺炎、压疮等卧床并发症。由于护理学要求翻身间隔不超过两小时,医护人员劳动强度非常大。为此,医院科技处组织了护理部及神经内外科经验丰富的主任、主管护师,根据对长期卧床患者长期护理经验,并与河北普康公司等病床生产企业合作,发明了仿生翻身病床,并不断改进升级成为智能全体位医疗护理平台,取得国际专利。

项目简介:"智能全体位医疗护理平台的实质是一种提供各种医疗护理体位的智能机器人。在医院、康复机构和家庭中为短暂或长期失能患者,避免与阻断包括坠积性肺炎、压疮等各种卧床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平台表面兼具纵横轴向的仿生折转,提供包括平卧位、半坐卧位、端坐位、休克位、左右侧卧位、俯卧位在内的各种医疗护理体位。经长期不懈的更新升级,本发明实现产品系列化,是当前国际国内唯一能够达到医疗器械安全性与有效性的世界最先进的病床。为电驱动,可采取医护人员和家属远程自动与半自动控制。每年全世界的医院、康复机构和家庭新发生并积淀着大量的、短暂或长期失能不能自主翻身的患者;坠积性肺炎、压疮等卧床并发症,常阻断迁延康复过程,甚至导致死亡,却只能依靠人力翻身缓解,其高劳动强度与高成本,给社会、医院、康复机构和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压力,急需由智能机器人完成。

9、一种改良式口腔吸痰管

团队简介:朝阳医院呼吸科在重视各亚专业的均衡发展以提升三级学科综合实力的同时,结合国家需求、当前呼吸学科发展趋势与自身特长,在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呼吸衰竭与呼吸支持技术、呼吸系感染与新发呼吸道传染病、临床戒烟干预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胸膜纵膈疾病诊治等多方面形成了自己显著的临床特色。重视科教研发展,鼓励临床专利发明。

项目简介:临床上人工气道的患者,由于气管插管破坏了患者的气道保护功能,造成口腔内有大量分泌物滞留,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使用吸痰管清除患者口腔内的分泌物,减少VAP的发生。目前,临床常用的吸痰管清理口腔异物时会经常触碰咽后壁等,容易吸附口腔粘膜,造成口腔粘膜的破损从而导致出血,特别是对于凝血异常的患者。本装置用于口腔滞留物吸引,减少口腔粘膜损伤,充分吸引口腔滞留物,增加吸引效率。

目前临床上没有单独使用一次性口腔吸痰管的用物,有很多吸痰管专利都是围绕口腔护理展开的,我们这个发明可以达到有效吸引且减少出血的目的,适应于出凝血障碍的有人工气道的患者。

10、一种具有雾化吸入功能的储氧式给氧装置

团队简介:朝阳医院呼吸科在重视各亚专业的均衡发展以提升三级学科综合实力的同时,结合国家需求、当前呼吸学科发展趋势与自身特长,在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呼吸衰竭与呼吸支持技术、呼吸系感染与新发呼吸道传染病、临床戒烟干预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胸膜纵膈疾病诊治等多方面形成了自己显著的临床特色。重视科教研发展,鼓励临床专利发明。

项目简介:对于Ⅰ型呼吸衰竭患者,当氧浓度需求高于60%时,会选择储氧面罩吸氧方式来满足患者供氧需求。对于Ⅰ型呼吸衰竭脱离不了储氧面罩的患者,由于长时间吸入干冷气体,造成患者痰液粘稠不易咳出,需要使用雾化装置吸入药物,采用局部吸入的方式治疗,稀释痰液以促进排出。但是雾化吸入时需要暂停储氧面罩吸氧,所以不能满足患者对氧气的需求。因此,本研究装置,既能提供较高浓度的氧气,保障患者对氧气的需求,又能雾化吸入药物,是解决患者治疗需求的重要科研课题。

11、用于骨科患者的多用转运翻身单

团队简介:宣武医院骨科致力于推动高龄骨科在全国范围内发展,现牵头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建立全国高龄社区联盟和高龄骨科联盟;建成了一套完整的高龄患者围术期多学科评估与决策辅助系统。在鲁世保教授的带领下,贯彻“骨科康复一体化”及“早期快速康复”理念,形成了以高龄骨科疾病为中心的临床诊疗和科研体系,建立了高龄绿色通道,在医管局获批了全国首个高龄骨科研究型病房。目标:保障高龄骨科患者围术期安全,提高远期生活质量。

项目简介:随着老龄化社会的进程,髋部骨折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而疼痛是其主要护理问题,同时翻身转运患者给护理人员也带来困难。一种用于骨科病人的多用转运翻身单,其解决了护理人员给予患者翻身、转运过程中的费力问题;夹垫防止髋部骨折部位进一步移动,足部牵引环可牵引下肢达到无痛搬运,解决患者在翻身、转运过程中安全、不舒适、疼痛问题,起到稳定、保护患者的作用;转运翻身单及夹垫套可清洗,使其多次使用;操作简单,加强节力感,对患者及工作人员有利。市场上尚无主要用于骨科髋部骨折患者的多用转运翻身单,但现临床需要。

12、腰椎术后多功能病号裤

团队简介:宣武医院骨科致力于推动高龄骨科在全国范围内发展,现牵头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建立全国高龄社区联盟和高龄骨科联盟;建成了一套完整的高龄患者围术期多学科评估与决策辅助系统。在鲁世保教授的带领下,贯彻“骨科康复一体化”及“早期快速康复”理念,形成了以高龄骨科疾病为中心的临床诊疗和科研体系,建立了高龄绿色通道,在医管局获批了全国首个高龄骨科研究型病房。目标:保障高龄骨科患者围术期安全,提高远期生活质量。

项目简介:基于ERAS的广泛应用,早期下床活动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腰椎术后下地时间提为术后六小时。而现临床使用病号裤极为不方便,为满足临床需要设计了一种腰椎术后多功能病号裤。设有开襟和子母扣其可保证腰椎手术部位伤口敷料整齐及引流管不打折,且方便观察;固定带可将引流管进行固定,防止滑脱;口袋用于放置引流袋;双向拉链为此类患者大小便带来方便,且能保护患者隐私,还很美观。其用于腰椎术后佩戴腰围携带引流管路下地的患者,引流管的固定与放置及患者大小便,达到简单、方便、安全、实用的目的,值得临床推广。

13、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原体采样的口罩

团队简介: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感染组,专注于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

项目简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主要通过鼻咽拭子采样检测病原体核酸,其敏感性仅有30%-50%,大量患者测量呈现为假阴性。病毒性肺炎的下呼吸道比上呼吸道具有更高的病毒载量,所以肺泡灌洗液阳性率比鼻咽拭子高,但采样过程复杂、技术要求高、费时长、易喷溅、风险高,无法大规模开展。高度怀疑SARS-CoV2感染,但是鼻咽拭子检测阴性的患者,如何将他们确诊并及时隔离,成为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当务之急。本技术将口罩内置一块可拆卸熔喷布。口罩经被感染者长时间佩戴后,可拆卸熔喷布会吸附大量病原体,采样人员取出后置入装有保存液的采样管中送检,可辅助疾病诊断。本技术原理简单,制作工艺简便,易于转化生产。该技术产品易于生产,成本低廉,使得采样省时易行,并且能够降低采样人员面临的被患者喷溅感染的风险。




返回

shouyida@yeah.net

扫一扫,微信咨询

扫一扫,微信咨询